欢迎光临南通思瑞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语言选择: 中文版 ∷  英文版∷  俄文版

主页 > 公司动态

2020年我国电工钢产量已达到1118万吨,创历史新高

● 2019年,我国电工钢产能约占全球电工钢总产能的65.16%。目前,我国电工钢生产能力实现了从低端到中端、再到高端产品的全覆盖。


● 2017年,我国从电工钢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,完全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。


● 当前,我国电工钢产业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轧机精度、电控及制造水平,以及部分国家标准待修改、增补,非标产品依然存在等方面,要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赶超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“当前,我国正从电工钢生产及消费大国向电工钢强国迈进,且距离越来越近。2025年,我国电工钢产业不但要在数量、品种上力争世界第一,而且要在产品质量、生产技术水平、产品研发能力、智能制造、科学管理等方面力争走在世界前列。”近日,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原秘书长陈卓在接受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。


生产变压器、电动机铁芯的电工钢产品被称为“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”,而高性能取向电工钢更是被誉为钢铁业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陈卓向记者介绍,我国冷轧电工钢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低到高、从进口到出口、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,经历了42年的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革新、再创新的发展历程。“‘十四五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5年,也是我们认真谋划电工钢产业持续、健康发展的关键5年。”他特别指出。


“十三五”硕果累累


“我国电工钢产业在生产规模、技术进步、进出口数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,助力了多个重点工程建设,如昌吉—古泉±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,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,神六、神七载人飞船工程等。”在采访中,陈卓特别兴奋地向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介绍了我国电工钢产业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取得的成就,言语中流露出自豪之情。


一是生产规模持续扩大。从产能来看,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电工钢产能连续5年突破千万吨。2020年,我国电工钢产能已达到1276万吨,是1978年刚投产时的181倍,其中无取向电工钢产能为1096万吨,比“十二五”期间的平均值增长了19.78%,取向电工钢产能为180万吨,比“十二五”期间的平均值增长了125%。根据2019年全球产能数据,我国电工钢产能约占全球电工钢总产能的65.16%。


从产量来看,我国电工钢产量在“十三五”期间连续4年突破千万吨。2020年,我国电工钢产量已达到1118.11万吨。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共生产无取向电工钢约4433.52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36.56%;生产取向电工钢约645.28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39.42%。无取向电工钢产能平均利用率为82.55%,取向电工钢产能平均利用率为82.22%,均在合理区间。根据2019年全球产量数据,我国电工钢产量约占全球电工钢总产量的68.54%。


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,技术不断进步。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共生产高端电工钢1273.8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90.28%。其中,高牌号(高效)无取向电工钢生产约830.14万吨、增长114.9%;高磁感取向电工钢(HiB)生产约443.66万吨、增长56.68%。“十三五”期末,即2020年,我国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量为200.29万吨,占无取向电工钢总产量的20.85%;高磁感取向电工钢(HiB)产量为92.51万吨,占取向电工钢总产量的58.69%。“十三五”期末(2020年)与“十二五”期末(2015年)相比,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、高磁感取向电工钢(HiB)产量分别增长78.48%、11.92%。


“目前,我国电工钢生产能力已实现了从低端到中端、再到高端产品的全覆盖,且产品表面质量、板形尺寸精度、产品包装等均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。”陈卓告诉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。


三是从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。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共进口电工钢215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下降36.40%。其中,进口无取向电工钢197.18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下降20.97%;进口取向电工钢17.82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下降81.47%。


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共出口电工钢243.41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60.59%。其中,出口无取向电工钢153.7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24.10%;出口取向电工钢89.71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223.63%。


“其中,2017年,我国从电工钢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,完全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。”陈卓说道。


此外,在申请专利方面,陈卓介绍,我国电工钢在“十二五”期间申请发明专利466件、实用新型专利44件,在“十三五”期间申请发明专利367件、实用新型专利54件,10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833件、实用新型专利98件,为电工钢产业技术进步、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“其中,有些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。”陈卓特别指出。


高质量发展掣肘仍存


“尽管我国电工钢产业在‘十三五’期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但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”陈卓指出,首先是产品结构性过剩。一是中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能过剩,我国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共生产中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3603.38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26.16%;二是一般取向电工钢(CGO)产能过剩,我国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共生产一般取向电工钢201.63万吨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增长12.21%;三是从市场需求看,由于低端产品无序竞争,产能扩大,目前已供大于求。


其次是在国家标准中,个别产品不适应市场要求或急需修改条款及增补。如国标GB/T2521.1中,无取向电工钢50W1300产品牌号已取消,但市场上还在销售;中国宝武、首钢开发及批量生产的0.20毫米、0.18毫米高磁感取向电工钢已在立体卷节能变压器上使用及大量推广,急需在国标中增补,紧跟国家《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(2021-2023年)》步伐。


再次是非标产品依然存在,如二次油片和黑板(普通碳钢)等。“二次油片”主要指折下报废后的变压器中的叠片再使用,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。2011年,国家有关部门明文规定禁止使用“二次油片”。但近年来,“二次油片”又开始在浙江、河北等地使用或销售。“黑板”即普通碳板,与电工钢混合或单独使用以制作电机马达,自身耗能大,不符合国家产品标准要求,目前在重庆、福建、广东等地有一定市场。


最后是电工钢企业整体水平参差不齐。特别是国企在装备技术、研发能力、技术人才等方面优于民企。陈卓表示,要参与国际竞争,就必须提高我国电工钢产业整体水平。


“十四五”要做到“一控、五目标”


基于上述不足,陈卓指出,我国电工钢产业在“十四五”期间要力争做到“一控、五目标”。“一控”,即坚决控制产能扩张,高端产品均衡发展,为现代化强国服务。随着下游行业能效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,电工钢高端产品需求量会大增,电工钢产业必须控制好低端产品再上项目,管控好高端产品发展节奏。“五目标”即围绕电工钢产业发展,从淘汰落后、实现国产化、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,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:


一是力争实现全面淘汰落后装备、落后产能、落后产品,提升整体水平。当今国际上均采用低温板坯加热工艺技术生产取向电工钢,生产能耗成本低,工序短,产品性能好,是主流发展方向。我国电工钢在引进时采用的高温板坯加热工艺一直延续至今,如取向电工钢产能过大、损耗高,部分民企装备配置低,还有多条取向电工钢的650毫米窄带生产线或装备较差的宽带生产线有待淘汰或减产、升级改造。


二是力争实现主要装备和仪器100%国产化。目前,电工钢产业大多数装备已实现国产化,还有部分关键装备依靠进口,如二十辊精密轧机及连续退火炉、激光刻痕、检测仪器等。“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轧机精度、电控及制造水平等方面,要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赶超。”陈卓表示。


三是力争实现电工钢产品低碳、绿色发展,保证环保达标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要加快环保型涂层标准的制定或修订;逐步减少使用非环保型涂层,并大力提倡、推广使用环保型涂层。


四是力争高频电工钢极薄带发展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。目前,极薄电工钢包括高硅电工钢(6.5%Si)主要用于中大功率高速电机及中高频变压器、电抗器等产品上,仍属“卡脖子”产品,亟待突破。


五是力争实现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占比达到50%以上、高磁感取向电工钢(HiB)占比达到70%以上。目前,我国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占比为25%左右,高磁感取向电工钢(HiB)占比为58%左右,按照电机和家电、变压器能效升级标准要求来看,我国电工钢还不能适应或满足需求。


最后,陈卓指出,在实现“一控、五目标”的基础上,我国电工钢产业在“十四五”期间还要解决非标产品的使用问题,如禁止使用“二次油片”等,并规范电工钢市场,实现有序竞争。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